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与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青年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实践性强、跨学科融合度高的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学院内承担本科(专科)教学任务、年龄在40周岁以下或高校教龄不满5年的专职青年教师(含新入职教师)。
第三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通过系统化培训、多元化支持、制度化保障,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热情,夯实教学基本功,鼓励教学创新,培育教学名师。
第二章 主要内容与措施
第四条 实施“启航”计划:系统化入职培训
集中培训: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岗前培训,内容涵盖教育理念、教学规范、课程设计、教学伦理、学院专业特色与要求等。
校情院情教育:组织学习学校及学院的发展历史、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等,帮助其快速融入环境。
教学观摩:组织新教师观摩学院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及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至少3次,并提交观摩报告。
第五条 落实“导师”制度:个性化传帮带
结对指导: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导师,签订指导协议,指导期一般为2年。
指导内容:导师负责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程大纲编制、教案撰写、课件制作、教学方法选择、课堂管理、实践教学指导及教学反思等全过程环节。
考核激励:学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对优秀导师给予一定工作量认定和荣誉激励。
第六条 强化“练兵”机制:常态化教学演练
预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开设新课或每学期开学前,须在系(部)或课程组内进行预试讲,由同行专家和导师进行评议,通过后方可正式授课。
教学研讨沙龙: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工作坊,围绕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PBL)、studio教学、评图答辩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微格教学训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微格教学演练,通过录像回放、自我剖析和同行评议,精准提升教学技能。
第七条 搭建“竞技”平台:以赛促教促改
院内选拔:每年举办院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择优推荐参加校级、省级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专项竞赛: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开展课程设计竞赛、优秀教案评选、教学创新大赛、实践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
成果应用: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和模式。
第八条 推动“赋能”工程:多元化发展支持
学术交流支持: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改革研讨会、教学培训会议,开阔视野,更新理念。
企业实践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设计院所、规划单位或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或挂职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反哺课堂。
教学研究激励: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院对获批项目及成果给予配套支持。
数字技术培训:组织智慧教学工具、虚拟仿真技术、在线课程建设等专题培训,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第三章 考核与激励
第九条 过程与成效考核
建档管理: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教学成长档案,记录培训、导师指导、听课评课、竞赛获奖、教学研究等情况。
综合评价:将教学能力提升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重点考察学生评教、同行评议、教学竞赛成绩、教学研究成果等。
反馈机制: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督导、导师定期向青年教师反馈听课意见和改进建议。
第十条 激励措施
荣誉表彰:对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竞赛获奖的青年教师予以通报表扬和荣誉证书。
资源倾斜:在教改项目申报、在线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国内外访学等方面优先推荐优秀青年教师。
绩效奖励:对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重要奖项、主持重要教改项目、取得显著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在绩效分配中予以体现。
第四章 组织与保障
第十一条 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由院长、书记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组组长、分工会主席等为成员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办法的统筹实施。
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
第十二条 条件保障
学院设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经费,用于培训、竞赛、导师津贴、奖励等。
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
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支持青年教师成长。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学院将根据实施情况适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