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向阳工作室|救命!我好像得了“不敢拒绝病”
日期:2025-09-13  发布人:renwen 

“明明不情愿,却从不说‘不’”“怕别人不高兴,宁愿委屈自己”“把他人评价当作自我价值的标尺”——如果你频繁陷入这样的内耗,或许正被“讨好型人格”所困。它不是心理疾病,却是很多人成长中长出的“隐形枷锁”。


一、讨好型人格,不是“善良”是“恐惧”


心理学中,“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以“满足他人需求为核心”的认知行为模式,核心特征是通过自我牺牲换取外界的认可,从而缓解其不安全感。它很容易被误认为“善良”,但本质是“恐惧驱动”,表现为怕冲突,所以习惯性妥协;怕被否定,所以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怕被孤立,所以把自己的需求排在最后。比如小组合作中,明明不认同队友方案却不敢反驳;朋友借钱不还,自己急需用钱却开不了口;哪怕被冒犯,第一反应也是“对不起”——这些不是“体贴”,而是在“用委屈换安心”。


二、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讨好者”?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和成长经历有关:

1.童年的“条件式认可”

小时候常被教育“听话才会被喜欢”“懂事才有奖励”,慢慢形成认知:“我的价值,必须通过满足别人来证明。”



2.对“被抛弃”的恐惧

曾经历过被忽视、被孤立的场景,潜意识里认为“只要我对别人好,就不会被丢下”。


3.错误的社交认知

误以为“朋友越多越好”“关系必须靠付出维系”,把“妥协”当成维系关系的唯一方式,却忘了真正的关系需要双向尊重。


三、3步摆脱讨好,活出“松弛感”


1.练习“温和说不”:不用找复杂借口,也不用过度道歉。一句“抱歉呀,这次帮不了你”,简单又有力量。

2.每天问自己一遍:“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做,还是怕别人不开心?”先看见自己的感受,才不会被他人的需求牵着走。

3.记住一句话: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离开;需要靠讨好维系的关系,本就不值得珍惜。



最后想对你说:人生不是用来讨好别人的,而是用来取悦自己的。当你不再踮着脚迎合他人,才能站直了拥抱真正属于你的、舒服的关系。从今天起,把“我能不能帮你”换成“我想不想做”——你会发现,好好爱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


(编辑:郑晶晶 审核:杨一凡 编审:徐冉 签审:曹婕)





上一篇:人文学院召开心理委员培训会议
下一篇:向阳工作室|一上网,我就“神经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