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狗万app

守育人初心 大学教师强教学;践提质使命 课堂实践优成效
日期:2025-07-24  发布人:renwen 


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价值的实现。作为大学教师,需从理念革新、方法优化、互动强化、自我迭代四个维度发力,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质量提升体系。

一、革新教学理念:锚定以生为本的核心导向

1.树立发展型教学目标

突破知识传授单一目标,将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入课程设计。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批判性思维训练(如案例辩论、文献溯源分析),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使教学目标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社会需求深度契合。

2.践行个性化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认知差异与学习需求,通过课前问卷调研(如知识基础、学习偏好)、课中分层任务设计(如基础型习题、拓展型项目)、课后差异化辅导(如针对薄弱学生的专项答疑、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科研入门指导),避免一刀切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节奏中获得成长。

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融合的课堂模式

1.推动讲授+互动深度结合

打破传统满堂灌模式,采用问题驱动式讲授:每讲解15-20分钟核心知识点,插入1-2个针对性问题(如这个理论在现实场景中可能存在哪些局限?),通过小组讨论、随机抽答、弹幕互动(借助雨课堂、学习通等工具)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将知识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探究。

2.引入真实场景教学载体

结合学科特点融入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PBL)、模拟实践等方法。例如:

经管类课程:以企业真实经营案例(如某公司战略转型成败分析)为依托,让学生分组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答辩;

理工科课程:设计小型科研项目(如本地水质检测与分析),引导学生从选题、实验设计到数据处理完整参与,实现做中学、学中悟

3.善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利用MOOC、微课等线上资源搭建课前预习-课中内化-课后拓展的学习闭环:课前推送知识点视频与预习任务单,课中聚焦难点解析与互动研讨,课后通过线上题库、讨论区、直播答疑延伸学习链条,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师生互动:搭建双向赋能的沟通桥梁

1.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

除期末教学评价外,增设中期反馈(如课程过半时的匿名问卷、小组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节奏、方法的意见;针对反馈问题快速调整,例如简化过于复杂的理论表述、增加实践操作环节,让教学改进更具时效性。

2.拓展多场景互动渠道

除课堂互动外,开设固定“officehour”(每周1-2次线下/线上答疑时间),建立课程专属微信群/QQ群(用于分享学习资料、解答即时疑问),定期组织学科前沿讲座、学长经验分享会,让师生互动从教学范畴延伸至成长陪伴,增强学生的学习归属感与信任感。

四、坚持自我迭代:保持持续成长的专业状态

1.深耕学科前沿教学研究

定期阅读学科核心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补充AI领域最新应用案例);同时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动态,学习《大学教学论》《混合式教学设计指南》等专著,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能力培训、说课比赛,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可优化的教学策略。

2.开展同伴互助教学反思

加入教学研讨小组,通过跨院系听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课后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记录课堂亮点(如某类互动方式效果显著)、问题(如某知识点学生理解困难)及改进方案(如下次改用动画演示辅助讲解),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

 

教学质量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动态优化的过程。大学教师需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教学创新为动力,在理念、方法、互动、自我提升的持续实践中,不断打磨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教得有效、学得主动、育得全面的教学目标,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刘彩霞  审稿:左亚洲  编审:何玉巧  签审:王增文)

 






上一篇:师道求索:教师教育课题申请的微光指南
下一篇:三大核心技巧助力提升学术观点说服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