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万滚球,狗万app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举办农业科学与工程创新学术论坛首期盛会
日期:2025-03-18  发布人: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2025年3月17日8:00-18:00,狗万滚球,狗万app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携手《农业科学与工程创新》编辑部,迎来了农业科学与工程创新学术论坛的首期盛会。此次论坛于I座202会议室举行,以“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福州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绍兴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

 

在开幕式上,狗万滚球,狗万app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院长王百田教授向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王院长指出,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关乎城市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利用以及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此次论坛聚焦这一主题,体现了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农业科学与工程交叉融合的深刻认识。会中专家学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分享他们在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思路,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智力支持。

王百田院长表示: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工程科学的支撑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农业科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不仅是现代化农业与智慧农业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所在。通过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实现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借助农业科学的思想和理念,可以将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王百田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基于乡村碳中和的绿色MICP改良生土建筑技术研究。王百田教授的研究通过引入MICP技术对生土建筑材料进行了成功改良,开发出了一种环保耐久的建筑材料—MICP改良生土。这种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还实现了农业生产中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还对MICP改良生土在生土料改性、砌块制作、泥浆制备、砌体施工以及墙体构建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与优化,以MICP技术为基础探索了生土建筑材料的工业化制造路径,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理工大学的刘琼副教授紧随其后,他以“多步骤协同固碳再生混凝土”为题,提出从建筑固废破碎到混凝土成型的全流程碳封存技术。他通过“破碎阶段预碳化—成型阶段低孔隙设计—养护阶段气汽协同激发”三步法,将再生混凝土的二氧化碳封存效率提升35%,同时使材料抗压强度增长超20%。刘琼教授强调,该技术通过工艺链整合,实现了固碳、固废利用与性能强化的“三重增益”,目前已在多地建材企业试点应用,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随后,上海大学的王长青副教授聚焦再生混凝土的结构安全挑战,深入解析“再生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与抗震关键技术”。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强震下的性能短板,团队通过多尺度实验与数值模拟,建立了动态损伤本构模型,并研发出纤维增强与节点优化双重抗震技术。王长青教授指出,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高烈度地震区建筑,不仅验证了再生混凝土的抗震可靠性,还为建筑固废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让绿色建材真正‘扛得住’极端灾害”。  

扬州大学、绍兴大学的马志鸣副教授首次将建筑固废再生材料引入农业领域,分享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垂直农业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团队利用再生骨料混凝土设计出轻质、透气的垂直种植模块,其抗压强度与透水性能均满足农业需求,成本较传统材料降低40%。马志鸣指出,该技术不仅实现了建筑固废的循环利用,还可为城市立体农场提供低碳建材,助力“农业-建筑”协同绿色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的范玉辉讲师围绕“强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展开报告,提出通过MMA单体浸渍,然后进行聚合提升再生骨料性能。实验表明,改性后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分别比普通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提高了20.9%、14.7%、12.2%和8.3%,有效解决了传统再生骨料孔隙率高、吸水率大的缺陷。范玉辉强调,该技术成本仅为天然骨料混凝土的65%,为建筑固废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方向。  

 

最后进行报告的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李龙教授,他以“基于二氧化碳利用的3D打印混凝土流变性能调控”为题,展示了智能建造与固废利用的跨界融合。他创新性地将工业二氧化碳注入3D打印混凝土养护过程,通过调控流变参数(如屈服应力与触变性),显著提升打印结构的层间粘结强度与成型精度。李龙表示,这一技术可将建筑固废粉末转化为低碳胶凝材料,使3D打印混凝土的碳排放降低30%,为未来“机器人造房”与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王百田院长和专家们一致表示,将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会议嘉宾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农业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外宣推广部  毕一博/文 毕一博 纪勤航/图)


点击数: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