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促进

人文精神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11月26日,外国语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I座416成功举行。全体教师均积极参与,部分骨干教师作为教研室的代表分别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典型发言。我办认为这种做法很好,并摘录部分教师发言稿以简报形式发给各分院(部),以便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
人文精神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外国语学院 张洁玲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地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在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无障碍的用日语交流信息是很必要的。要使学生目前达到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要求,必须努力使学生掌握日语学习的正确方法,持之以恒,注意积累。
    但是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学生不仅要打下夯实的知识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是当务之急。
    人文精神体现在外语教育的各个方面。外语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就应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信念、情感意志、感受、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和坚持真理。反对迷信盲从,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意识和能力,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就此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教学情境真实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语言课堂的辅助应用,为外语教学的中国传统课堂带来了革命性改变。通过网络环境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给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多源化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的了解各国的风景名胜、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比如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有利的多媒体、语音教室等设备,将情景教学设计成真实化、准真实化的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2、教学目标多元化,以学生为本,将成才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以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语篇、修辞等)、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基础性目的,又要注意人文主义思想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由单一的认知目标向情感(兴趣、动机、自信、意志、爱国主义与合作精神、世界观)、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调节策略、交际策略)与认知目标的和谐共进变化,从而使学生的本性、学生的尊严、学生的潜能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是陈寅恪所说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转引自徐友渔,2005:149)。国内一些高校已提出“将成才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这一理念,也正是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一人文精神,是尊重学生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正确做法,能培养学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自主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在教学中,“将成才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不但体现在专业选择上,还体现在对教学方式和教材的评判与选择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自己所想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如能及时、适当地照顾到这些想法,在教学开始之前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商讨、选定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不但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在担任日语本科三年级的《日语翻译》这门课程时,在不偏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在课程开始之前,先与学生进行商谈,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特点和愿望,对教学内容和方式作了调整,实施讲练结合的方法。决定将一半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反映,这种师生共同商讨制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做法,不但让他们学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促进了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注重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精神意识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材。在教学中,除了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具有优秀的人文素质以外,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我们认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使用,都应注重其人文精神内涵,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意识。选择教材时,应选取富于人文精神内涵的材料,融合利于培育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发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教材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外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材料,教师应该好好加以利用。如《新编日语》第三、四册(周平,陈小芬 2011)所编的基本课文大都是很好的人文精神教育材料。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涉及的语法等主要知识点、理解文章的意思,更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阐述的问题点,引导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在讲授课文时,曾组织学生就对应的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新编日语》第四册『第八課 ゴミ』和『第九課 環境を考える』两篇课文,讨论了人类文明对全球环境的威胁与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威胁,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在学完该课后的讨论中,我们引导学生对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学生除了表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忧虑以外,还表示将来一定要以一己之力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使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
日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外国语学院 刘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尊重他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尊重,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其实质是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其目标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前的日语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日语从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日语专业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人文素质成为关键,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与学生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使之内化成为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然而在当前高校的日语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人文素质偏弱的问题其中有教学环节设置和课时安排等客观原因也有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缺乏主动性等主观因素。本文从夯实人文知识基础、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拓宽阅读范围、坚实民族文学功底这四个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从根本上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善日语专业教育现状。
一、夯实人文知识基础
    按学理划分日语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因此日语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宗旨。日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日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才是真正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课业。在当前的普通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实践中日语专业被完全地从人文学科教育的本位剥离开来,日语教育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纯强调日语的交际功能实用性与工具性这是功利主义的取向本身就是与人文学科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这使得日语专业学生与其他文科学生相比无论是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还是问题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差距究其根源就在于国内外语专业教学过于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专业训练。改善这种情况教师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基础日语教学阶段就开始适当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学生通过学习国内外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对人文领域的知识形成渐入式的了解,由内而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提升只能在学习和领悟人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渐进发展,除此之外,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增加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会使文化教育知识和语言知识交叉融合,消除学生对单一语言技能训练的枯燥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更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重视“以学生为主体”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媒介,语言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有沟通和交际的语言环境作为平台,对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而言,在非母语语言的日常环境中应用其专业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环境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增设以学生为主导角色的教学环节既可增加学生应用专业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机会,也能使学生暴露出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尽早地反馈给教师,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对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高级日语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课前可通过适当多布置一些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内容,如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史哲思想、教育相关时事讨论、读书籍报刊的感想与交流等,既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和理解、开阔人文视野,更会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从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品质。而对于基础日语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上适量增加国内外文化、历史、地理材料的阅读和讨论简短的短篇小说或散文的分析和探讨等环节,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初步认知,逐渐激发学生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主动性,这样才会实现从灌输为主的指导性教育转向以探究为主的反思性教育。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使教师的主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对自身人文素质提高的迫切感都得到了调动,教师的热情也得到激发,实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最优化,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拓宽阅读范围
    在教学时间以外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是加深学生人文思想深度最简单可行却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克拉申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有趣的或者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语言水平和人文素质可利用优秀的日文原著获得帮助 优秀日文原著作品的运用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不仅能够扩充的日语词汇量,增强学习日语的语感,还能积累国外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常识,更能通过这只无形的手把学生引向人格的塑造精神的熔铸灵魂的提升。课内外知识的获取不仅在学生自身形成良性循环,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然而阅读内容多被设置在课外时间,阅读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及时督促和指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反馈结果随时调节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进度或是对经典材料进行重读讲解,分析重点、难点、材料中所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还可施行阅读结果检查机制即教师将阅读结果与反馈纳入到对学生的课程考察范围内,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除此之外,对日文报刊、日文杂志、日文教育网站的阅读更能快捷方便地获取时事信息,实现阅读本身所具有的传递信息的功能,也能激发学生继续加大阅读宽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和自身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得到质的飞跃。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要一味地追求阅读数量、阅读速度或是遵循旧法,应有的放矢,不断进行创新式地引导,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同时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增多自然也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循环刺激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得到不断深化。
四、坚实民族文学功底。
    在我国的外语教育史中自清政府时期以来的受教育者一直秉承谙熟国史、精通外文,采用中西并举,贯穿融会,为我所用的治学方法,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中西文化合璧的大师正是在这样的外语教育目标中培养出来的。他们首先是对中国的国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知识熟识,然后从所学的外国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中汲取精华而将二者共通的精华部分内化。不仅达到了将文化精神转化为物质世界的实用目的,也使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文修养得到了提高。对民族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掌握是正确甄别世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准确把握世界文化的过去和未来的关键。因此受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汲取民族文化思想与世界文化理论的精华,并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最终实现民族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来再说,亦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功底的深厚。
五、结语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非旦夕可成,国内日语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亦是如此。上述培养策略涵盖了人文素质的四个方面,教学实践也已表明这些策略是内化人文精神的途径,而其中教师的作用最为关键,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教师不仅要积极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