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促进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色彩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色彩
                                           ——外国语学院教师何莹莹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两种教学“常模”:一种是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忽视语言教学的实践性,课堂活动方式主要是“讲解—记忆—操练”,学生是知识的单方面接受者。另一种是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努力创设较为活跃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设计实践语言的环境,并将教学活动巧妙引导至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上。应当说,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然而,英语课堂并非完全的知识课堂,英语也不是一门封闭的工具性学科。英语课堂应是人文性的,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
    一、注重英语课堂人文化的实际意义
    首先,注重英语教育的人文化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倡导人文性,势必打破“教师中心”、“权威主义”与“话语霸权”,使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变;倡导人文性,能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倡导人文性,更能让老师实行课堂民主,营造宽松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倡导人文性,有利于促进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
    其次,注重英语教育人的文化有助于转变学生观。注重人文性,必然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有其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因此,在人文性的英语教育中,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将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此外,强调人文性,还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方面,更表现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
    再次,注重英语教育的人文化有助于转变知识观。传统英语课程过于强调工具性,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在英语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外,倡导人文性,还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强调非实用知识(如英语音律诗、英语广告等)的教学,注重发挥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色彩
    (一)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
   要体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英语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英语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举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二)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
要在英语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英语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英语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英语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三)在学习方式方面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将会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文性的学习,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要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使“悲剧”不再重演,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学习的三个维度入手。
    首先,应在学习时间上体现人文性,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时间制度,体现学习时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如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形设置长课和短课。同时还应注意在英语课程中合理把握师生时间比,多一些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应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自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英语课程空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丰富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英语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应在学习程序上倡导人文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变教师强制下的被动学习程序为学生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程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石理念。
    (四)在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课程中体现人文性,首先应坚持正确的主人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英语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