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 文学院_中国竞彩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人文学院举办课程思政与教学能力提升示范观摩活动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文学院于531日下午在老主楼309室,成功举办了课程思政与教学能力提升示范观摩活动。人文学院院长王增文、副院长何玉巧和全体教师参加了观摩活动

 

 

 

孔亚琼、蒋与艳、赵红芬、刘彩霞、李娟娟等5位优秀教师先后登台。她们每人说课5分钟,讲课15分钟,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如沐春风。

 

 

 

孔亚琼老师的示范课题目为AABB式形容词的变调”。说课环节,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等方面阐述其教学思路。讲课环节,首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引出课题,然后具体讲解了朗读中AABB式形容词必须变调和不必变调两种情况。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深度互动,给学生呈现实例,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其发音特点。本节课紧紧贴合“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树立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融入自然。

 

 

 

蒋与艳老师讲授的课题是《裴斯泰洛齐的乡村教育思想》,她先以我院毕业生在乡村小学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引起学生对乡村教育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裴斯泰洛齐从事乡村教育的艰难历程,把握其乡村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感悟其投身乡村教育的深厚情怀。接着回顾我国乡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对早期乡村教育的见解,形成中西方乡村教育思想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蒋与艳老师的讲课紧跟时代特色,自然融入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振兴乡村教育等思政元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赵红芬老师主讲《教育的概念》,采用讲授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从教育的日常用法、词源词义考察以及中外权威界定三种分析视角对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她通过课前观看张桂梅教育事迹作为课程思政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教育,厚植教育情怀,坚定学生教育信念。其次,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育的兴趣,启发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激发学生理解教育、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热情。整个课堂从课前导学、课中探学、课后拓学与应用四个环节展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坚定了学生的教育信念,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刘彩霞老师讲授的内容是“稷下学宫”,选自《中国教育史》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混合式教学法,线上线下相结合,讲解了稷下学宫的发展起源、基本性质、办学特点,重点探讨了稷下学宫对当代大学建设的时代价值,如“提倡学术自由,引领教育创新”,“推崇兼容并包,培养文化自信”,“关注社会时事,培养家国情怀”,鼓励学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这些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使讲课更加出彩和生动感人。

 

 

 

李娟娟老师主讲了《红楼梦》中探春这一人物。她在教学中使用了文本细读法,带领学生深入文本,以原著中形容探春的“敏”字为主导,通过探春建立诗社、治理大观园、关注家族兴亡三个事件,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探春的睿智、才干和巾帼不让须眉的人格魅力。在她的讲述下,《红楼梦》具有了时代的意义,从探春的悲剧结局中让大家深深领悟到今日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她以朗读探春远嫁命运的曲子【分骨肉】为总结,让大家真切感受《红楼梦》的深层悲剧意蕴,声音宏亮而又抑扬顿挫,激情澎湃,很有气势与感染力,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无不热泪盈眶。

 

 

 

听课结束后,院长王增文就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技能提升以及教学方法、教态语速等方面,对示范课进行了点评。他勉励全院教师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精心提炼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相契合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将这些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达到融会贯通、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本次观摩活动的开展,为学院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发挥了优秀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进一步引导全院教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和教学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撰稿:闫莉 摄像:杨一凡 审核:闫莉 编审:何玉巧 签审:王增文)






上一篇:人文学院党总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党总支书记上党课
下一篇:人文学院“河南省诗词大赛团体赛”初赛选拔顺利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