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举办“中国古人名字中的文化”专题讲座
3月29日下午,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宁智锋博士受邀在狗万滚球人文学院406教室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人名字中的文化”专题讲座,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学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宁博士首先介绍了兄弟“雁行”的取名规则。双名者,兄弟名接在相同位置有一字相同;如果是单名者,兄弟皆有相同的偏旁部首或结构形式。此外还有若干特殊规则,如取“八元”“八恺”、《周易》卦名等。其次,他由“长卿”说起,谈到古人取名字的常识。通过对古人的名与字关系的调查,他剖析了人物的表字构成,并强调古人表字有与名的涵义无关者,其形式为以表长幼次序的字与表男子身份的字构成。古人有单字表德者,加上语助而为双音节词的,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为单字加行第,即表德之字加伯、仲、叔、季等;一为单字加美称,即表德之字加子、甫(父)、君、公等。最后,宁博士讲解了僧人的法名与表字,僧人法名由“共名”与“殊名”组成,表字与士大夫同。法名可简称“殊名”,字须全称,法名与表字可连称。
本次讲座,宁智锋博士旁征博引,用精辟独到的讲解,令同学们充分并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人名字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开阔了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宁智锋,男,河南洛阳人,199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5年9月-1999年7月,在河南大学文学院获得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4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12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在《求索》《社会科学家》《贵州民族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2项。多次获得省编校大赛“二等奖”和商丘师范学院“文明教师”“优秀党员”“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
(编辑:孔令晗 审核:杨一凡 编审:徐冉 签审:曹婕)
上一篇:人文学院召开安全稳定专项工作会议
下一篇:人文学院举办“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