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BE理念的核心内涵与教育具有契合性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是以学生预期学习成果为核心,反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以终为始、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在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OBE理念与大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高度契合:它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聚焦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四大核心成果,要求教师从“教什么”转向“学生能学会什么”,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帮学生达成目标”,为大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框架。
二、大学教师践行OBE理念的关键路径
(一)反向锚定:基于“预期成果”设定教学目标
成果分层细化: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将“毕业要求”拆解为课程层面的具体学习成果。例如,工科教师可将“具备机械设计能力”细化为“能独立完成零件参数计算”“能使用CAD软件绘制三维模型”“能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3个可衡量的子成果;文科教师可将“具备公文写作能力”细化为“能准确把握公文格式规范”“能根据场景确定行文逻辑”“能修改优化初稿中的表述问题”。
目标关联显性化:在课程大纲中明确“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标注“‘消费者行为分析’单元目标——对应毕业要求‘能制定针对性营销方案’(权重20%)”,让学生清晰知晓“学习内容与未来能力的关联”,增强学习主动性。
(二)课程重构:围绕“成果达成”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模块:以“成果导向”整合碎片化知识,构建“项目式/任务式”课程模块。例如,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将“编程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等课程内容,整合为“校园图书管理系统开发”项目模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同步掌握多门课程的核心知识,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医学专业教师可围绕“常见疾病诊疗”任务,整合“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强化实践环节,推动成果落地:根据预期成果增加“实践学时占比”,设计“从模拟到真实”的实践梯度。例如,师范专业教师可设置“微格教学(模拟)—校园实习(半真实)—支教实践(真实)”的实践链条,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教师岗位;商科教师可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如“某公司库存优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定解决方案并向企业代表汇报,提升实战能力。
(三)教学革新:立足“学生中心”改进教学方法
摒弃“满堂灌”,采用互动式教学:针对不同学习成果选择适配方法:若目标是“理解理论逻辑”,可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如讲解“经济学供需理论”时,结合“口罩涨价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若目标是“提升创新能力”,可采用“翻转课堂+项目驱动”(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理论,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新产品设计”项目并展示);若目标是“培养协作能力”,可采用“角色扮演+团队任务”(如法学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模拟庭审)。
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通过课前问卷、课堂提问等方式识别学生能力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额外提供“知识点微课”“习题讲解直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任务”(如鼓励工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文科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残疾学生),调整教学形式(如提供字幕版课件、延长实践操作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成基础学习成果。
(四)多元评价:聚焦“成果达成”完善评价体系
打破“期末一张卷”,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教学全周期,权重分配可参考“平时表现(20%)+实践任务(30%)+中期考核(20%)+期末成果(30%)”。例如,在《数据分析》课程中,平时表现可包括“课堂提问响应度、小组讨论贡献度”,实践任务可包括“数据清洗作业、可视化报告”等,中期考核可采用“案例分析测验”,期末成果可采用“综合数据分析项目(含报告+答辩)”,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达成情况。
引入多方评价,确保成果真实性: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行业评价”:学生自评可让学生对照学习成果清单反思“已掌握哪些能力、仍需改进之处”;同伴互评可在小组项目中,让成员根据“协作效率、任务完成质量”打分;行业评价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成果评审(如工科学生的设计方案、商科学生的营销策划案),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需求一致。
(五)持续改进:依托“数据反馈”优化教学闭环
建立“成果-教学”反馈机制:定期收集三类数据:一是“学生成果数据”(如考试成绩、实践报告评分、竞赛获奖情况),分析“哪些成果未达标”(如某班级“软件调试能力”得分较低);二是“教学过程数据”(如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学生问卷反馈等),定位“教学环节问题”(如“调试技巧讲解过于理论化”);三是“用人单位数据”(如毕业生就业率、岗位适配度、企业满意度等),验证“成果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企业反映“毕业生沟通能力不足”)。
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数据反馈优化教学:若“软件调试能力”未达标,可增加“真实故障排查案例实操”课时;若学生反映“课堂互动不足”,可调整“小组讨论分组方式”(如采用“异质分组”,平衡不同能力学生);若企业反馈“沟通能力不足”,可在课程中增加“Presentation训练”“商务谈判模拟”等内容,形成“数据收集——问题分析——策略调整——效果验证”的闭环改进。
(六)自我提升:适配“OBE要求”强化教师素养
更新教育理念,深化OBE认知:主动参与OBE专题培训、教研沙龙,学习国内外高校实践案例(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OBE课程设计、国内汕头大学的OBE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交流”了解其他专业如何落实OBE(如工科教师向文科教师学习“互动教学方法”),打破思维局限。
对接行业发展,提升实践能力:定期参与行业实践(如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文科教师参与政府/企业项目研究),更新行业知识(如计算机教师跟踪“人工智能最新技术”、财经教师关注“新会计准则”);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接轨,避免“教得用不上、用得没教到”。
三、践行OBE理念的保障与思考
协同保障:OBE不是教师“单打独斗”,需依托院系协作(如组建“OBE课程群团队”,避免课程目标重复或脱节)、学校支持(如提供OBE教学改革经费、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教师主导、院系统筹、学校支撑”的实施体系。
避免误区:践行OBE需警惕“形式化倾向”——不能仅将“成果清单”贴在大纲上,而不调整教学过程;也不能过度追求“统一成果”,而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应在“基础成果达标”的前提下,为学生预留“个性化成果拓展空间”(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主题)。
长期主义:OBE改革是“慢功夫”,教师需接受“成果达成需要过程”,不急于求成,通过“每学期小调整、每学年大优化”,逐步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融合,最终培养出“能力达标、社会认可、自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供稿:刘彩霞 审稿:左亚洲 编审:何玉巧 签审:王增文)
上一篇:解锁教育研究新范式!扎根理论编码方法,让数据“生”出教育理论?
下一篇:解码2025立项密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申报的实战指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