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狗万app

润物细无声: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指南
日期:2025-06-25  发布人:renwen 


一、思政教育融入人文课堂的核心意义

人文学院承担着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文学、教育类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道德伦理、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并非生硬叠加思政标签,而是以学科内容为载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二、人文类学科思政元素的精准挖掘路径

(一)文学类课程:从文本解读中提炼精神内核

经典文学中的家国情怀:讲解杜甫诗歌时,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分析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关联当代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责任担当;讲授鲁迅作品时,通过《呐喊》《彷徨》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引导学生思考思想觉醒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意义。

现当代文学中的时代精神:解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时,聚焦孙少平、孙少安在苦难中坚守理想、奋斗拼搏的形象,传递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价值观;分析脱贫题材文学(如《山海情》等原著小说)时,挖掘精准扶贫背后的民生温度与制度优势,增强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二)教育类课程:从教育传承与实践中涵养育人初心

1.教育史课程:从历史传承中筑牢教育信仰

传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讲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时,结合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攻坚成果(如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的实践数据),阐释教育公平从传统理念到现代制度的演进,增强学生对教育普惠性的认知;解读朱熹格物致知的治学理念时,关联当代研究型教师培养要求,引导学生理解学思践悟的育人真谛。

近现代教育救国的精神遗产: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聚焦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特岗教师计划,激发学生扎根基层的教育担当;讲述西南联大办学史时,通过师生在战乱中坚守学术、培育人才的事迹,传递教育报国的崇高情怀。

2.教育学原理课程:从理论内核中锚定育人方向

教育根本问题的价值坚守:讲解教育目的章节时,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分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阐释德育为先原则时,通过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等案例,具象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教育公平与民生关怀的实践解读:分析教育制度模块时,以双减政策落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为例,解读国家破解教育内卷的民生温度,强化学生对教育政策的认同感;探讨特殊教育议题时,结合盲聋学校教师的坚守事迹,挖掘全纳教育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文明进步价值。

3.教师伦理与教育政策课程:从规范与实践中塑造职业品格

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讲授教师职业道德时,对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剖析于漪、于永正等教育家的育人实践,提炼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职业信念;组织教育伦理困境讨论(如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职业伦理判断。

教育政策中的制度优势与责任担当: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条款时,结合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如特岗教师覆盖全国832个脱贫县),凸显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分析大思政课建设政策时,引导学生理解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育人逻辑,增强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感。

三、润物细无声的课堂融入方式

(一)以问题导向搭建思政桥梁

课堂提问避免标准答案式设问,设计兼具学科深度与思政温度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文学课:《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兴衰,与个人命运、家族责任、时代背景等有何关联?这对当代青年处理个人理想与家庭期望的关系有何启示?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思政认知在思辨中自然生成。

(二)以情境教学激活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讲授古代诗词时,让学生扮演诗人,结合历史背景演绎作品创作心境(如扮演苏轼,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坚韧);模拟历史听证会(如戊戌变法成败讨论),让学生从不同历史角色视角分析问题,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知。

多媒体辅助: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如《河西走廊》《典籍里的中国》)、红色影视片段(如《觉醒年代》中新文化运动场景),通过视觉、听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精神与思政内涵,避免说教式灌输。

(三)以实践延伸强化思政落地

课堂小实践:文学课组织经典诵读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传递个人感悟中的正能量;历史课开展家乡红色故事搜集活动,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在调研中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情感认同。

课外联动:联合学校团委、地方文化馆,组织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如为社区老人讲解传统节日文化、整理地方非遗资料等);结合法学课程,开展法治宣传进中小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实现课堂所学行动所践的转化。

(四)以评价改革保障融入效果

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评价模式,将思政素养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增加课堂思辨表现”“实践报告中的价值反思等维度,例如评价历史课调研报告时,不仅看史料准确性,更关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是否客观、是否体现家国情怀。

期末考核:在论文、试题中融入思政导向,如文学课论文可设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当代价值研究选题,法学课试题可设计结合法治精神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在学科考核中深化思政认知。

四、融入过程中的核心注意事项

避免两张皮,坚持学科本位:思政融入需以学科内容为根基,不可脱离专业知识空谈思政。例如历史课不能只讲爱国口号,而应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让思政价值自然凸显,确保思政味不盖过人文味

尊重学生认知,注重平等对话: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如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对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避免直接否定,而是以引导者身份与学生平等讨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避免单向灌输引发抵触情绪。

提升教师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人文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思政学习(如参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同时在课堂内外展现人文情怀与责任担当(如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真诚关怀等),以自身言行成为学生的思政榜样,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供稿:刘彩霞  审稿:左亚洲  编审:何玉巧  签审:王增文)

 






上一篇:三大核心技巧助力提升学术观点说服力
下一篇:解锁教育研究新范式!扎根理论编码方法,让数据“生”出教育理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