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五周年

2023-05-12     作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灾难降临在了川西小城——汶川,8.0级地震,几乎在一瞬间摧毁了汶川,从汶川到北川,龙门山地震带的这条绵延一百多公里的“破裂线”上,满目苍夷,截至2008年9月25日,5·12汶川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受灾的消息传开,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投身地震救灾工作,从5000米高空盲跳而下的十五勇士、开着三轮车去救援的山东农民、深入灾区救援,以及在后方参与救援的的几百万志愿者,积极捐款捐物捐血的广大民众……海内外同胞用各种方式为地震救灾、灾后重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十五年,我们见证了皲裂的土地上长出的希望,见证了重建的汶川焕发生机。十五年过去了,救灾志愿者的精神依旧影响着国人,无数志愿者、幸存者再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汶川精神的火种。
十五年前,张辉是河南户外联盟漯河救援队成员。灾难发生后,张辉立即组织人员采购食品和药品,买光了附近几家药店的纱布和急救药品,于5月15日抵达千里之外的地震灾区,抵达灾区后,张辉报名成了四川省绵阳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经过紧急培训后,投身于救灾工作,张辉和其他志愿者几乎全靠双手刨开碎石瓦砾搜救生命。十五年过去了,已经是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张辉表示,当年的救灾经历影响了自己以后的人生,汶川归来,张辉开始深入了解红十字会,开始深入思考救援队的志愿服务方向,与自己的团队一起,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参与救灾志愿服务,从地震灾区救援到“急救地摊”,“我会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张辉如是说。

十五年前,在汶川读初中的余浩亲历大地震。作为幸存者,震后他主动加入当地救援团队,协助民兵发送物资。2015年余浩大学毕业后,加入了深圳一家慈善基金会,开展“让每位抗战英魂回家公益计划”项目,前往湖南、湖北等地在一线寻找抗战老兵遗骸。截至目前,余浩和志愿者们寻找并收殓抗战老兵遗骸1426具,采样1146具并建立DNA数据库,帮助289个家庭找到战争中失联的亲人,带遗骸回家。余浩表示“因为汶川地震,了解到公益这个行业,这让我有机会做一些事情,有个报恩的途径。”汶川救灾精神深刻的影响着余浩。

十五年后,处于断裂带上的绵竹已经焕然一新,工业农业齐发展的同时,绵竹各类社会组织、爱心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志愿者人数更是从震前的不到千人发展到现在的4万余人。在青海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各地爆发新冠疫情后,绵竹人或是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伍紧急驰援,或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勤劳、善良、朴实的绵竹人用“坚定坚强坚韧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绵竹精神,在震后团结一致、感恩奋进,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最后胜利,并在不断诠释、阐发新时代绵竹精神。

3月3日,汶川县启动以“心怀感恩大爱同行”为主题的汶川县传雷锋精神展巾帼风采建文明城市——学雷锋月暨汶川县纪念“5·12”特大地震十五周年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把学雷锋活动、特大地震志愿服务行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拓展社会志愿服务、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结合,推动志愿服务向日常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十五年来,汶川县时刻不忘社会各界的厚恩大爱,用实际行动传承“家国爱”情怀,弘扬雷锋精神。全县志愿者用“以奋斗之我、赴温暖之约、兴志愿之城”的“无忧志愿”精神建设着温暖、美丽汶川。志愿精神已融入每一个汶川人的血脉,引领着汶川的社会风尚,成为推动汶川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春分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