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大学生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作者:  日期:2023-11-14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升学压力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担心考试成绩、是否能进入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等问题。其次,就业压力也成为了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

  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学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考试成绩、学分要求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压力;职业选择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就业方向的迷茫和不确定感;人际关系压力则主要来自于与同学、老师等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和冲突。

  针对大学生压力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熟悉校园环境。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多与同学交往,使自己尽快融入班集体中,尽快消除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孤立无助的心态,努力建立起同学间的友谊。

  2、确立奋斗目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即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目标,不能没有追求。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确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人,他的精神才永远充实。高中生有着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考上大学后有些人以为万事大吉了。为了“补偿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和追求,学习不认真,一心沉迷于上网聊天、打牌、抽烟、喝酒等等。待醒悟之时,空虚、失落、困惑油然而生。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不仅要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而且一定要确立正确的切合实际的目标。

  3、掌握学习方法。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上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而高中到大学,这种变化是质的飞跃。因此,进入高校后,学习上的适应是重要的一关。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学习相比,已从“为升入高校而奋斗”转变为“如何使自己成为高级的优秀专业人才”,考虑更多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在学习的自主性上,中学生主要依靠教师安排学习活动,自主性很少,大学生则主要靠自己安排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范围大;从所学内容来看,中学少而浅,大学多而深;从学习方法来看,中学生自学时间少,大学生自学时间多;从思维方法来看,中学生多表现为模仿、记忆以及对知识的一般理解,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多,要求深层次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4、学会人际交往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会做人的需要,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交往中应特别注意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在交往时注意不要总是批评和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尊重别人,学会赞扬和欣赏别人。

  5、提高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先天遗传,另一方面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大学生自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应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6、保持乐观情绪。心理学和成功学研究都表明,伟人的成功,除了其优秀的智商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勇气,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人在生活中,总免不了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大学新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不顺心和委屈更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挫折就更多。面对失败和挫折,谁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按既定目标行动,谁就能成为胜利者。因此,学生应不断磨炼自己,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7、正确评价自己。大学新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有的人考上了大学,就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比别人好,于是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有的人则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灰心丧气,没有创造和开拓精神;有的人到了大学认为大功告成,只求考试60分;有的人则明显感到社会竞争的压力,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提出自身能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当目的未实现时,便心灰意冷。这些都是大学新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所导致的后果。为此,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摆正自身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才有利于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8、积极寻求心理帮助。现在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心理咨询人员。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正确对待心理咨询。目前,一些人对待心理咨询仍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患精神病的人才去心理咨询,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其实,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可能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精神压力,有时,这些问题靠自己是难以解决的。心理咨询人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从而摆脱困扰,解决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需要学会合理应对,及时调整心态。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