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8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者:李心灵,张秋红

 

基金项目:商丘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大学生科研实践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本文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教育模式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效指导和资源支持等问题。因此提出基于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构建,通过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方式、共同打造案例与实践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打造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l has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course content, weak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lack of effective guidance and resource support. Therefore, it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del based 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by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raining methods, jointly building cases and practical bas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needed by enterprises.

 

关键词:产学合作;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能力

 

Keywords: industry academia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21世纪的科技创新浪潮中,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与转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亟待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难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强调校企深度融合,通过共建课程、实践平台和导师队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应用型人才[1]。然而,产学合作模式的构建并非企业与高校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协同整合双方优势建立利益分配合理的长效机制[2]

 

一、产学合作理论基础

产学合作是建立在参与双方能力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通过与各自需求相匹配的合作期望达成一致,以企业为知识与人才需求方,学校为供给方的合作模式。其理论涉及创新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合作博弈理论等多方面内容。从创新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学合作通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资源互补,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3]。企业的将实践信息和资金引入高校,而学术界的理论及成果则反哺企业,进而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角度看,产学合作不仅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动态、提升实践技能,还使企业能够在合作中发现和培养潜在人才,提高人才与岗位的适配度。从合作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产学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与责任共担,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助力企业和学校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育现状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市场实践的结合程度不够紧密,存在课程内容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效指导和资源支持等问题。这种模式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能脱节,缺乏系统性。此外,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较低,许多教师对企业现实需求的理解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4]。从就业市场反馈来看,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应用能力较弱这进一步反映了当前教育模式亟待改革的现实需求。

(二)产学合作现状与问题

产学合作是指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协同合作,旨在促进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模式主要包括联合研发、技术转让、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等。这些模式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多样化的合作途径,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5]从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部分高校与企业联合设计课程教学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或实训中心但企业参与度有限,许多合作项目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技术交流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高校和企业的目标差异导致合作难以深入,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合作双方在知识产权归属、收益分配等方面经常产生分歧,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此外,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构建

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实践改革,与企业协同育人,构建基于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

(一)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方式

为了更好的培育符合产业需求人才,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立产业班,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企业导师负责引入现实案例、实际应用场景和实战项目等,丰富教学的实践内容;学校教师则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对课程教学规范和质量进行把控。同时,以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就业情况为核心指标,构建并完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学成效

(二)共同打造案例与实践基地

企业与学校双方根据实际应用背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设计更加符合课程需要的项目案例与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深入了解并参与实际业务,把握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做好技术储备。此外,双方共同研发教材,由企业导师牵头完成案例与实践部分的编写,高校教师完成理论部分的撰写与梳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与系统性。在课程考核方面,双方应联合开展,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产出[6],以提高教学实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暑期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企业业务与技术需求的认识,打造掌握企业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7]。同时,引入具有行业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授课与毕业指导,并不断优化校外导师选拔制度,定期组织交流培训活动,以提升校外导师的指导水平[8]

(四)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产学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在于明确共同目标、加强沟通与信任、合理分配知识产权与利益,并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和高校应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定期评估合作进展并动态调整策略。同时,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确保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市场,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通过持续优化合作模式,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结论

产学合作模式深刻体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提高中国大学服务产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储备的关键路径。因此,探索这一模式对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仇新明. 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06):70-74.

[2] 何郁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 科学学研究, 2012,30(02):165-174.

[3] Vries W E D A W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partnerships: a review[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9.

[4] 刘岚. 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0(01):154-156.

[5] 王玉璋. 应用型高校建设视域下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扩展与机制创新[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1(05):31-36.

[6] 赵伟, 卫琳.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23(04):177-180.

[7] 金苍宏, 罗荣良. 基于产学合作的智能软件基础课程探索与实践[J]. 科技风, 2024(35):23-25.

[8] 孙元琳, 朱慧慧, 蔡文强, . 产学合作协同机制下食品类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食品工程, 2024(02):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