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冉冉,女,汉族,2021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工作业绩方面,主持市厅级项目3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在线精品课程1项。
摘 要:在智慧教育和新工科建设的双重推动下,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聚焦数字化发展浪潮下高校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课程为例,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平台等新媒体技术,丰富日常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思政元素与价值观培育实现一体式互融。最后,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达成情况分析,确保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始终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为高校理工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校理工类课程;多元协同;课程思政体系
Abstract:Under the dual impetus of smart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in point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wave. Taking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control as an example, it fully consider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needs of students of the times, actively explores the use of information network resource platforms and other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o enrich daily teaching, innovate teaching models,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value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it ensures that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always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s and less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 Digital age;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Diverse collabor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引 言
在数字化时代,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展现其在高校理工课程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1,2]。高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如何做到育德和育才的深度融合、达到育人和育才的共生发展,是当前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聚焦高校理工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探索具备实施性、切实性、融合互动增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确保网络资源互融与学生学习需求达成紧密衔接,提高实际教育质量[3]。基于新工科发展需要,本文根据理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专业认证要求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切入点及融入策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结合理工科院校特点[4]。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课程为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价值观培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实际需要,将思政元素切实融入专业课程。
一、高校理工类课程教学中的“痛点”分析
数字化时代发展浪潮下,对理工科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需求[5]。如何激活高校理工课程专业课程价值属性,滋养学生精神世界,将课程价值理念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培育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能人才,达到教书育人真正的统一是高校专业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图1 课程教学中学生层面“痛点”分析
图2 课程教学中教师层面“痛点”分析
二、应对高校理工类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创新思路及举措
(一)线上课外教学实施,促进教学资源多元协同
以本课程为例,课前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资源,例如MOOC、哔站等进行课前的预习,学习通任务发布等准备工作,合理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更加全面立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如图3所示。
| |
图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协同 |
(二)线下课中知识内化实施,注重学生参与感、获得感。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课程教学授课对象呈现出差异性,需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小组讨论互评、情景模拟、游戏互动、实战演练、案例分析等,丰富学习形式、加强知识共享、促进情感交流,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应用与反思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于无形中实现价值“塑形”,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
(三)注重思政元素多层次和多元化,促进教育客体吸收内化
教师必须做到“育者先育”,推行“贴近、结合、兼顾”的探索式实践方案,具体举措如图4所示。
图4 多元协同课程思政体系 |
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及“课前+课中+课后”大思政体系
(一)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就业前景及企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理论知识。同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紧密结合,推进多元协同提质增效,如图5所示。
|
图5 “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体系 |
(二)教学实施与探索
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第二章建设项目总投资及构成内容为例,探析如何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多元协同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课前,学习通发布任务,线上观看港珠澳大桥纪录片。
采用任务驱动法,学习通预留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被世界称之为超级工程,其工程项目总投资由哪些费用构成?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如何去践行?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数据分析,调整并确定线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课中,多元协同混合式教学模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互评、实战演练、游戏互动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丰富学习形式、加强知识共享、促进情感交流,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在讨论、批判与反思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高级思维和创新精神,于无形中实现价值“塑形”。如图6所示。
图6 反转课堂具体实施
3.课后,教师在“学习通”教学平台布置课后拓展任务
课后,充分应用智慧教育平台、BIM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化技术。通过情景模拟、虚拟仿真实验型教学等方式,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学习通、实验报告等学情反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本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评估,如果评价报告效果优异、实践应用价值有效提升,那么就可以考虑将创新之后的教学模式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并将实践经历作为经验反哺教学。
四、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一)过程考核与分值比例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过程性考核比例分配
分类 | 总结性评价 | 过程性评价 | ||
形式 | 期末考试 | 实验 | 作业 | 课堂表现 |
占比 | 60% | 20% | 10% | 10% |
表2 过程性考核方式及内容
考核方式 | 课堂表现 | 作业 | 实验 | 期末考试 |
内容 | 课堂活跃度 | 平时作业 完成情况 | 实验报告 | 理论试卷 |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方法
取本课程所有学生各考核环节考核成绩,若学生总数为N,课程目标i总成绩包含J个部分,则第i个课程目标的直接评价的计算公式为:
课程分目标i达成情况=∑(课程分目标某考核方式的平均分/课程分目标某考核方式的总分*某考核方式的成绩比例)
平均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课程分目标达成情况)/课程分目标数量
(三)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本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教学大纲目标达成度为0.7,并对本班学生进行期末考试直接考核和调查问卷间接考核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图7所示。
|
图7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
图7可得,所有课程目标达成度均大于期望值0.7,说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已达到期望值。通过对课程目标的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达成情况分析,确保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始终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五、结论
1.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验证,本课程所有课程目标达成度均大于教学大纲期望值0.7,充分说明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混合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进了多元协同提质增效,从而实现专业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2.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促使任务外推力与培育学习内驱力密切结合、阶段式任务环节与针对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情感和意向性体验,于无形中实现价值“塑形”,注重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
3.本课程探索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构建多元协同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实施和课后实践应用中融会贯通,使教学效果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漳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J].公关世界,2021(12):192-193.
[2]冯辉红.新工科背景下工程造价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4):56-60.
[3]何淑庆,王振海,康与云.基于OBE理念的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大学,2024,(03):96-99.
[4]马丽.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23.
[5]任晓宇,张晨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课程思政示课程实践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3):139-141+145.